2022年4月28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忠老师,在腾讯会议上为我校21级汉硕学生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式认知方式及其跨文化转换:国际汉语教学知识点的贯通》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文学院陈恩维教授主持。
陈教授首先解读本次讲座的题目,题目的关键词为:中国式认知方式、跨文化、知识点贯通。接着,陈教授指出国际汉语教学、教材编写思路:分解-贯通-整合-还原,整合的依据、线索就是语言、文化的内在DNA。语言文化背后的认知方式,有一根线,找到这条线就能串联贯通不同层面的语言文化和知识。这根线就是认知方式,这个认知方式的认知基础为显体背衬原理,背衬原理根源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显体即为有待确定的目标、方向,背衬即为提供参照:整体、来源、途径、条件、原因。
陈教授还指出,不同的语言文化对显体背衬的处理是不一样的。汉语背衬优先,从外到内。而英语显体优先,从内到外。语言是反应认知方式的窗口,为了进一步介绍显体-背衬理论,陈教授以姓名、空间方位、数量关系、打折、剩余车位、检票退房为例子,揭示中国式认知方式跟欧美认知方式之间的内在方式。
接着,陈教授围绕散点透视、园林设计、叙事方式分别展开叙述。其中陈教授重点讲解了中国和欧美国家在叙事方式上的不同。陈教授以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红楼梦》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小说主要从整体时空背景展开叙述,从故事背景引出故事情节。例如《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以及《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的出场以介绍其籍贯背景为开端展开。可见“来源优先”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欧美国家在叙事方式上主要从一事一景开始,采用倒叙手法。几个缺乏关联的场景,随着情节的展开,才发现开头的事件之间的联系。四大悲剧中著名的《哈姆雷特》在第一场中,只介绍了人物出场,并没有介绍出场人物的背景籍贯。这与中国的文学戏剧惯常使用的人物出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教授最后指出,我们要以认知方式为纲,选取语言、文化知识点,如果不了解语言文化背后贯穿知识点的认知理据,就难以避免偏误。中国式的认知方式,是汉外跨文化差异的认知依据。围绕线索选择文化知识点有助于学习者对中国语言文化有一个系统认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随后的提问环节,汉硕学子们在线上与陈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陈忠教授都一一做出解答。提问涉及如何将中西认知差异贯彻到教学中、运用中西哪种思维来挑选与编写汉语教材等等。陈教授认为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与对中国认知方式的理解程度来进行教学。至于汉语教材中的课文采编,同样需要遵循中西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来进行改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陈恩维教授对陈忠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并询问陈忠教授澳门大学博士的申请条件。陈忠教授详细介绍了澳门大学的博士申请条件并欢迎广外汉硕学子报考澳大博士。至此,本次会议圆满结束,同学们获益匪浅。
主讲人简介:
陈忠,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获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先后任教于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澳门大学。学术研究领域:认知语言学及汉英跨文化认知方式对比。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语言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在国内外出版专著八部。研究成果多次被人大书报数据中心《语言文字学》转载。近期研究集中于汉英贯穿于空间、时间、语序、叙事方式等领域的认知方式对比,揭示汉英领域结构以及述谓结构的语序配置格局、动因及后果。
图文:张慧冬、涂浩钰、胡梦薇、马嘉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