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16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曾紫霞
实习单位: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
2018年,在快要结束任期的时候,我选择了留任。今年,我从新西兰吉斯伯恩这个于我而言犹如小镇般的北岛东海岸城市,搬到了北岛南端首都惠灵顿,在这里开始我新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生活。
初遇新西兰——感受新生活,感受温暖
2019年2月,新年刚开始不久,我就乘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迎接我的,是惠灵顿夏日温暖的阳光和微凉的风,等待我的,是又一段充满机遇和挑战旅程。在经历了短暂的到岗培训和欢迎仪式之后,我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和新学校的一位老师一起去了我的新住家。
刚到家,我就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二楼的阳台上和我招手,并说了一声“你好”。这声“你好”让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女主人站在门口,热情地和我拥抱,不久男主人也下楼向我问好。他们向我展示了我的房间和居住环境,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让我倍感温暖。
他们是我的第一任住家,来自南非,刚移民到新西兰不久,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6岁的大儿子在我任教的学校上学,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
他们对我非常友好和尊重,会给我讲许多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会给我做南非的传统食物,会和我一起玩游戏,也会带我一起出游,他们把我当成这个家的一份子,遇到他们让我感到非常幸运。
身为这个家中的中国文化代表,我当然也积极和他们分享我的生活和文化。他们非常喜欢吃饺子,一有空我们就会坐在一起包饺子。平时我也会给他们做中国菜吃,他们都非常乐于尝试。
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三个月,我不仅对南非有了更多了解,还学会了几句南非语。在我的影响下,他们学会了用中文数数,会说“谢谢”和“不客气”,甚至知道“刷牙”和“牙刷”的区别。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我们直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后来由于一些因素我搬离了这个家庭,但幸运的是,我还能在学校见到他们。
投入新工作——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如果说与住家的相处让我收获了友谊,增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那么在学校的工作经历,则让我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今年在惠灵顿地区的Khandallah 小学和Onslow高中任教。小学是主校,一周在主校工作三天,剩下两天在高中辅助该校的中文教师上课。在小学,前三个学期共有17个班,上汉语课的学生大概390人左右。到了第四个学期,有新生入学,因此另外组成了一个一年级的班,学生人数在15人左右,该校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上升至400人左右。
在高中,我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该校的中文老师准备教学资料,在课堂上辅助教学。每天有5节课,每节课1个小时。学生涵盖九年级到十三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班人数不超过20人。在小学上课没有固定的汉语课本,一般是由我制作PPT或者词卡进行教学。按照一般的语言学习顺序,我进行过自我介绍、课堂用语、数字、年龄、十二生肖、家庭成员、月份、星期、宠物、水果、颜色和身体部位(低年级)、国家和爱好(高年级)等内容的教学。文化课方面,我进行了剪纸、龙舟手工、灯笼手工、汉服设计、兵马俑制作、书法、踢毽子等内容的介绍。
与去年相比,我今年在汉字教学方面增加了一些比重,因为该校有一部分学生是华裔,日常交流没有问题,就是汉字认识的不多。我会挑一些常用的或简单的象形字进行教学,学生对云、日、月、火、飞、鸟、山、水……这种象形字很感兴趣,通常用一张图片就能让他们联想到字的意义。今年,我刻意放慢了教学进度,通常一个主题我花两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第一节课讲新词,下一节课复习巩固,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记忆。为了检查学习成果,我在学期末会进行小测验,以此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然后发现不足并在日后的教学中继续改进。
在小学除了日常上课之外,其他时间我就在办公室内备课,制作课件和教学用具,或者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到了第三个学期,为了迎接新西兰中文周,各个学校会开始筹备“发现中国日”,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第三学期第九周,我在学校也成功组织举办了一次“发现中国日”活动,节目包括包饺子、汉服试穿和功夫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反馈,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他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融入新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收获良多
谈过了住家与学校,再来谈谈我的课余生活吧。在惠灵顿任教有一个好处就是能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比如可以和朋友一起观看大型的橄榄球比赛;挑战自己主持“汉语桥”比赛;参加“中新友好协会”交流分享活动;出席大使馆主办的中秋晚会等等,在这些场合,我可以和朋友们叙叙旧,也能给背井离乡的心灵找到些许慰藉。
在新西兰的第二年,生活和心态都与第一年不同。第一年的我像是一只刚学会飞翔的雏鹰,离开了温暖的巢穴,怀着兴奋与不畏艰险的心态翱翔于天际。于是我勇于尝试、尽我所能去体验新事物,去看更多的风景。今年的我则像是一只兢兢业业的小蜜蜂,辛勤酿蜜,心态上没有了初到之时的兴奋与不安,而是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尽自己所能,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介绍给我的学生和朋友。
在新西兰的这两年让我收获良多,我真的很感激孔子学院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我也希望自己没有辜负祖国的期待,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地的中文教学作出贡献。
新西兰,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你,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