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 谭致君 实习单位:波兰 居里夫人大学
依照广外与居里夫人大学签订的合作协议,今年3月,我抵达位于波兰西南部的卢布林市居里夫人大学开始为期一年的海外汉语教学实习。我实习的部门是居里夫人大学政治科学学院,学院为国际关系专业亚太研究方向大二的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化简介课,每周两节课,共90分钟。抵达卢布林市的第一天,在和学院主任Professor Pietras谈话时,他提出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学习汉语,从而深度理解汉文化以及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to provide deep and proper insights into the ideology and value to people who live under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这也是为什么课程的名称是“汉语言文化简介”。我虽然明对于汉语言学习者,仅仅一学期共30个课时的学习只是入门而已,离真正掌握和实际交际中运用汉语还有很大差距。但如何通过初级语言教学,给学生提供与文化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相关的深度理解,这着实给我出了个难题。
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汉语很难,汉文化很神秘,近70%的学生对汉字非常感兴趣,60%的学生希望学习实际交际中能用到的表达,而不是枯燥的语法规则。于是我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以语音和交际对话为主,规避语法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同时有计划的在常规语言教学中加入了关于象形文字和汉文化专题。在第一节课上,我将波兰语和汉语的语法进行对比,向学生说明汉语很特别,它和字母语言非常不同,但是并不难。汉语不区别名词的单复数,代词没有格的变化,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名词和形容词也不区别阴阳性。当我说完这些,学生们如释重负,刚进教室时的焦虑和压力减轻了许多,很多学生开始对汉语这门如此特别的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不能想象没有那些语法规则的语言是如何表达意思的。课堂的氛围一下子轻松和活跃了起来。
按照Professor Pietras的要求,我在解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句子时,也有意识地将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好”这个字时,我将“好”拆分成“女”和“子”,并解释道:什么是“好”呢?有女人,也就是妻子,还有有孩子,就是好的。由此可见在传统汉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较西方社会更加紧密。先成家,后立业,建立家庭被视为男人成熟的标志。而现代社会中,这个观念仍然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适当的年龄结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女性,如果27,28岁仍没有结婚,家人会非常着急,并且为她安排很多相亲会,希望她能早日组成自己的家庭。我说这番话的时候,学生们都纷纷议论起来。显然,他们认为结婚是个人的事情,即使是亲密的家庭成员也不应该左右结婚的年龄问题。他们还认为,一个人在思想上准备好的时候结婚,这样婚姻才能稳定,过早结婚也就意味着有可能离婚。中西文化和思维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思考,开始试图理解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这样做学生不仅能将“好”的字形和字义记牢,同时通过语言,展示出汉文化中家庭观念在古代和现代的影响力,学生们也觉得新奇而愿意思考。
在学期的后半段,我安排的课程主要是文化课专题: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国功夫(这是应学生们的强烈要求而多加的一个专题),中国美食和文化,近现代中国历史和社会,以及中国传统周制婚礼的presentation。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诚,同时也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二战以后的远东格局提出了很多疑问。在周制婚礼的presentation中,我仅提前一周将一段视频剪辑和表演要求发到班上的邮箱里,其余全交由学生自己掌握,而我则从课堂的引导者退居为观众。但到presentation当天,学生们展示给我一场震撼的表演。我惊异于他们敏锐的观察和前期课程中对汉文化的理解,从大红烛到金色的喜字剪纸,从焚香礼乐到解缨结发,从司仪朗诵的诗经章节到几乎完美的古代揖礼,那一刻我为他们骄傲。
司仪诵《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同牢合卺
解缨结发
告谢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