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下午,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举办的学术讲座“论文化阐释力及其培养”在白云山校区第七教学楼407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由暨南大学中文学院邵宜教授主讲,我院于屏方教授和严修鸿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于教授登台对邵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场同学们介绍了邵老师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突出贡献,着重指出,本次讲座旨在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如何培养自身的文化阐释能力,以及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于教授殷切期望同学们能珍惜此次难得的机会,用心聆听,积极互动,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本次讲座邵教授先解析了国际中文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通过对比2009版与2022版方案,指出其核心从教学技能转向强调“国际视野”、“文化阐释与传播能力”等综合素养。并将讲座主体内容细分为三部分进行讲解,深入剖析了“文化阐释力”的构成与“文化意识”在教师能力拼图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当前培养方案需将这一理论内涵转化为课程设置与实践考核的具体举措。

在第一部分:“关于文化阐释力”中邵教授讲解了“文化阐释力”的内涵与必要性,他指出,国际中文教师需运用双语和对比方法在中外文化间构建理解之桥。强化这一能力,既是增进文明互鉴的使命所在,亦是优化人才培养、弥补当前短板的必然要求。
在第二部分邵教授进一步剖析了当前培养中的三大现状:一是文化学科在语言学、教育学为主导的体系中处于边缘;二是“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目标模糊,内容浅显,未能有效靶向阐释力培养;三是任课教师普遍因缺乏实践与深度反思而信心不足,教学案例虚拟化、零碎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对比与思辨。
第三部分邵教授就如何系统培养文化阐释力提出具体路径: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其在培养目标中的核心地位,并推动课程改革与资源建设。并强调:有力的文化阐释需以敏锐的文化洞察、娴熟的对比分析和专业的语篇表达能力为支撑。建议改造现有课程,强化以对比专题、案例分析及全过程实践为核心的训练模式,并需建立可操作的能力评价标准,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可考核的教学成果。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严教授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议题与自身经历,探讨了文化阐释力的实践应用。随后,于教授通过广外培养计划设置的例证,生动阐释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海外实习提升能力、拥抱世界。

讲座在合影中结束,反响热烈

主讲人简介
邵宜,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广东语言文化海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华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华文教学与研究》主编。
主要学术兼职: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侨办华文教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汉语方言学、域外语言及中外语言对比、国际中文教育/华文教育。在《方言》《语言文字应用》等期刊发表方言学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在研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国家语委重大项目各一项。主持编写和修订多套海外华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