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都喜欢从微观的层面来谈论汉语教学,但汉语教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和类型?为何要对汉语教学进行认识?它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以一系列问题开场,11月12日下午,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郭熙教授莅临我校开展“汉语教学类型的划分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讲座,为在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郭熙开展讲座
传统汉语教学分类之困惑
郭熙长期从事汉语教育的相关研究,他从汉语教育的名称着手切入主题,明确指出了传统汉语教学分类的缺陷。他指出,“汉语教学名称有语文教学、华语教学、华文教学、中文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等等。各学校开设该学院的名称也不统一,有海外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学院……这些都恰恰说明了传统分类的困惑。”
他还提出了“华语学生和非华语学生在语音思维方面存在怎样的区别?”一问。因为民族和地域的差异,汉语教学的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华侨的华文教学和华人的华文教学的差异性,也没有进一步区分国外的汉语教学和国内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分类之重要性
“华文教学和汉语教学是两个相近的概念,但它们是有区别的。汉语教学的内容偏重于交际工具,而华文教学的内容除了有交际工具之外,更注重认同教育、民族语言文化传承教育。”郭熙精辟地阐明了这两者的区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汉语国际教育不能简单地看作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有一个恰当的分类显得尤为重要。
郭熙在讲座中不时引用大家名言和地方俗语,在谈到汉语内部类型的划分时,引用客家话的范例,“这是唯一一个以人群命名的方言”。他说道“‘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这句客家人世代相传的谚语反映出他们对方言的传承”。他还提出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教育目标。其中,他反复强调了“认同感”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文学院对外汉语系主任严修鸿参与讨论
汉语教育之“三大分野”
在谈及汉语教育的“三大分野”时,郭熙把它划为了针对中国人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针对海外华人的民族语言教学、针对其他外国人的外国语教学三个部分,分别称为国语教学、华文教学和中文教学。他特别指出,国语教学针对的是说汉语的相关民族,国语并不只是汉民族的语言。“中华民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是一个整体,而国语教学可以推广一个认同标准,从而提升认同感。”他形象地把华侨比作家人,把华人比作亲戚,把非华人比作朋友。在这几种群体中,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和目标。
讲座结束后,有同学对他提出的广阔前景表示怀疑,并就汉硕学生的就业前景提出疑问。郭熙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事业前景广阔并不等于就业前景广阔,现在已经不是拿文凭换工作的时代,还是要靠扎实的功底。只要你各方面的能力到了,不愁找不到工作。”他鼓励学生说,海外的就业前景是很广阔的,希望学生们能到海外当志愿者,并坦诚传播文化需要在海外扎根的勇气。
此次讲座由我校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梁学宏主持,副校长方凡泉、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谢文新应邀出席。方凡泉向郭熙赠送纪念品。
方凡泉赠送纪念品
附:郭熙教授简介
郭熙,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外华语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马来西亚韩江学院客座教授、华文研究中心咨询顾问。多年从事现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研究生方向为现代汉语、应用语言学(含社会语言学)理论等。近年来个人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