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白乐桑教授系列讲座第五讲在北校区六教B103举行,讲座题为“18世纪以来汉语在法国传播的轨迹”。2016级汉硕生及慕名而来的其他学院同学出席了讲座。
首先,白教授介绍了他三年前开始的一项研究——法国汉语传播史,并以“汉语传播史属于哪一学术范围?”引入话题。白教授认为学科史属于学科认识论这一哲学范畴。为此,他还介绍了三个基本概念:“学科认识论”“认识论断裂”和“知识形态”,并重点阐述了“学科认识论”这一概念,这让同学们对汉语教学史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紧接着,白教授分析了法国在欧洲甚至世界范围内领跑汉语教学背后的原因。第一,从教育背景和传统来看,法国非常重视外语教育;第二,法国的对外法语教学非常先进,给其他外语的课堂教学、评估和语言政策的制定等提供了借鉴;第三,早在1964年中法建交之前,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就派遣了五名“国王数学家”来中国交流,中法两国就开始有了官方的文化联系。
对于法国领跑汉语教学的表现,白教授介绍了很多方面。第一,有不少历史人物为法国的汉语教学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比如,马若瑟神父坚持不借助其他语言而直接从汉语本体出发去研究汉语,这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再如,18世纪最优秀的中文语法学家、理性汉学的创始人雷慕沙先生,以及来自中国的沈福宗、黄嘉略等人,都对汉语在法国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1814年,法兰西公学院创设了全世界第一个中文教授席位——“汉文与鞑靼文、满文语言文学教授席位”。第三,1840年,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创设中文课,1900年,里昂大学创设“中文教席”。第四,1958年在中等教育中创设正规的汉语教学,汉语教学正式进入法国教育体系,法国教育部还在1966年创立了首届中文专业师资合格证会考和基础教育的汉语教学大纲。白教授还提到,汉语在法国的传播过程中,除了汉人和耶稣会,法国诗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他们将法国的诗文化与中国的书法、道家传统相结合,这对汉语在法国的推广也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讲座最后,白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汉语在法国的传播轨迹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影响、语言与思维之间有什么深刻联系等。最后白教授以“Frog,where are you?”这一经典故事结束了此次讲座,也为本次系列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字:岳琪 郁唯佳 图片:黄礼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