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教授在中文学院会议室与老师们就汉语教学单位这一议题进行座谈。
座谈伊始,白教授就表示,希望就“汉语教学核心问题——汉语教学一元论还是二元论”听取到场老师们的见解。在普遍认同“汉字是表意单位”的前提下,白教授提出了以下问题:汉语教材为什么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你们是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的?汉语学习者需要记住字形,而记忆要遵循记忆规律,为什么中国的教材大多没有遵循记忆规律?
张向荣教授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词本位”和“字本位”各有利弊,倾向于认同二元论。她以“论语”二字为例,认为一些情况下语素教学可能反而会使学生发生认识障碍。对汉语语法的认识及其方法论都是从西方传入的,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路子。白教授对此持不同意见,认为学生发生认识障碍恰恰是因为只知词义不知字义,随后追问为什么汉字教材没体现字形记忆规律。张教授介绍了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因为课型和课时的限制,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其实很小。
严修鸿教授结合中国人的语文学习经验发表了看法。他十分赞同二元论的观点,认为90%的汉语词语可以拆解成字进行分析。中国儿童在学习语文时是依照字、词、句的顺序,但对外汉语教材中几乎没有组词练习。他希望对外汉语教学能够汲取中国方言区人民学习汉字的经验,并吸收一定的文言文。此外,他还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语文教学相隔断的情况提出了质疑。白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张向荣教授也承认对外汉语教学中确实存在对传统的剥离、对文化的抛弃、“词本位”占上风等问题。
认识多少个字才能在阅读理解上“过关”?针对这一问题,白教授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界不应该忽略中国扫盲运动中的宝贵经验。在确立了汉字门槛后,教材如何编写?白教授指出路子十分重要。美国学者德范克几十年前编写的汉语教材,至今在法国仍有学校使用,这当中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中国的教材大都不承认“字”这个教学单位,采取分散教学,这导致了很多问题。
杨慧君博士特别谈到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教材《成功之路》,指出这套教材对语素和汉字部件都有考虑,练习部分设计了解释字义、同音字辨析等内容,可以看作是一套基于“二元论”观点编写的教材。此外,她还分享了汉字阶段化教学的宝贵经验。座谈最后,王媛媛副教授提出,字词频率在汉语二语环境中和在汉语外语环境中可能有所不同,她赞同陆俭明先生对汉语教材本土化所持的保留态度。
文字:吴芳芳 刘亦彤 图片:孙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