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与外语”、“普通话与方言”、“书面语与口语”、“规范语与网络语”,这些都是当今热议的话题。“高考外语科目应否降低分值?方言媒体及方言文化的合法性范围如何界定?口语和网络语怎样规范?”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015年9月24日下午,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伍方斐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汉语教学及相关语言政策需处理的几组关系》的文化盛宴。此次讲座由我校汉硕中心教授于屏方主持,全体2015级汉硕中国学生及部分教师到场聆听。
伍教授高屋建瓴,讲座开始首先指出,语言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语言问题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于群体而言文化PK往往表现为语言PK;于个体而言,语言是存在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英语重返教育中心,但在新形势下也受到了新的挑战。汉语的影响力正随着我国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断增强,这是毋庸置疑的。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伍教授对此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那就是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可以探求超越语言的二元对立,找到契合点从而实现共赢。
伍教授热切关注国家通用语言与少数民族语言教育关系的问题。中国语言使用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推广和普及,而“第二代民族政策”讨论,反映了经济体制转轨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思考。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是真正让其有所发展,语言如果只是存在于研究的语音箱,那就成了固化的标本。对于普通话与方言的问题,伍教授以菜系和方言的相关性作为实例,深入浅出,对同学们提出了“善待方言”并学习粤语的殷切期望。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网络语言”?互联网成为生活新常态,随意篡改、乱用成语的现象屡见不鲜。“净化网络语言”的呼声迭起;另一方面,词典与官媒在网络语言合法化的问题上做着不懈的努力。伍教授要求应当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某些网络语言词汇变异,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具有一定的表现力,生动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而“十动然拒”源于一些当代典故,伍教授戏称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大家应该具备的品格特质。席间同学们从言语间感受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更不禁为其幽默与睿智所折服。
此次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语言及语言现象的认识,更启发了大家对语言教师必备能力的思考。讲座最后,伍教授对同学们十分关心,并留下联系方式,鼓励大家交流讨论,结束了这一具有深度、厚度、广度的讲座,老师同学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的交流学习。
文字:王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