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9日至21日,“汉语国际教育专家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举行。

开幕式
本次学术论坛共有43名代表参加,分别来自北京、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河南等省市,均是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教研一线专家。大会共报告论文33篇,其中大会报告8篇,小组讨论25篇,内容涉及汉语国际教育的各个方面。大会更多地关注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和所应采取的对策,有宏观的概述,也有微观的剖析,更有经验的感悟,还有相当部分是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文化基础研究。学者们的观点在会议上得到相互验证和补充。对一些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极为棘手的问题,学者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如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状况的认识和对策,讨论非常深入。

魏慧斌老师在发言
我中心魏慧斌副教授、彭淑莉博士分别向本次论坛提交了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汉语国际教育》、《基于五套对外汉语教材的“被”字句编排考察》,并在分会场做了小组发言。会议期间,两位老师还同兄弟院校的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汉语国际教育相关问题。

彭淑莉老师(右2)同与会专家合影